援疆感悟
去年我有幸去援疆,看到《_日報》,它的報名是這樣寫的,大家看看和我們平常的寫法有什么不同?疆字少了“弓”和“土”,一份官方報紙竟然堂而皇之的有錯別字?到底怎么回事呢?
其實,這份報名是有來歷的,它是毛主席在1965年為慶祝_維吾爾自治區成立10周年特意題寫的。
將“疆”簡寫成“畺”,顯得更加簡潔、流暢。這個簡寫的“畺”字沒有“弓”字和“土”字,寫法是三橫夾兩田。
_地理地形的基本特點是“三山夾兩盆”,最北面是阿爾泰山,中間是天山山脈,最南面是昆侖山,三條山脈中間夾著塔里木盆地與準噶爾盆地。如果把三條山脈看成三橫,兩個盆地看成兩個“田”字,把它們組合起來,正是“畺”字!爱枴,
……(新文秘網http://www.565894.com省略481字,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)……
中。**的歷史是一部進軍戈壁、征服荒原的英雄戰斗史,是一部屯墾戍邊、鞏固邊防的艱苦創業史,也是百萬軍墾戰士“獻了青春獻終身,獻了終身獻子孫”的無私奉獻史。正是在**精神、胡楊精神、老兵精神的感召下,催生出一代又一代軍墾英雄,讓一朵朵奇跡之花絢麗綻放。
1959年,為響應_發出的“支援邊疆、保衛邊疆、建設邊疆”號召,江蘇省泰縣一位19歲的姑娘坐上西行的列車,到了邊境第一線成為一名牧工。1969年,懷著6個月身孕的她,為了捍衛祖國的領土,獻出了自己年僅29歲的寶貴生命,從此長眠于巴爾魯克山峰腳下的小白楊哨所,她的名字叫做孫龍珍。她的
事跡感動了無數人,而她如小白楊般堅強不屈的精神更是成為了催人奮進的力量,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堅守在祖國邊疆的戰士們!
1964年,24歲的魏德友響應號召,從_軍區轉業到**,在茫茫戈壁屯墾戍邊。這一守,就是半個多世紀。50幾許春秋,當年風華正茂的小伙已成白發蒼蒼的老人,昔日戰友陸續告老還鄉,邊防戰士一茬接著一茬,就連世世代代住在草原的牧民也都搬到了條件更好的定居點。而魏德友卻選擇留下來,獨自生活在空曠的草原深處。老人沿著邊境線放牧、種地,肩負起巡邏守邊任務,在轄區構筑了長達20 公里移動的界碑,用生命守護著祖國的領土。
1987年,**農九師一六一團第九農牧業連隊迎來一位年輕的衛生員梅蓮。這里地處寂靜、寒冷的巴爾魯克山深處,居住著600多名**農牧職工和200多戶哈薩克族牧民。從連隊到山下最近的裕民縣城有130多公里,每年10月進入長達半年的大雪封山期,各種生活必需品,只能用馬拉的爬犁往山里拖。從1983年到1987年的4年間,先后有6位衛生員因為生活、工作條件太艱苦,來了又走了。梅蓮,成為這里的第7位衛生員。這一任,20年沒再換過。在這樣的條件下,她二十年如一日,翻山越嶺、頂風冒雪,忠實履行救死扶傷的職責,每年接出診4000多人次,自掏腰包為患者墊付醫療費4萬余元,用自己的醫術挽救了一個個生命,用自己的真情譜寫了一曲曲民族團結的頌歌。
孫龍珍烈士、魏德友老人、梅蓮醫生,還有那些現在正值大好年華的“兵二代”、“兵三代”們,都在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屯墾戍邊的使命,維護著_社會穩定大局。如今的_,在穩定的社會環境中,依托廣袤的土地和豐富的資源,拿起生產建設的武器,經濟突飛猛進。
“肉孜節”假期那幾天,我到鄯善去游覽,看到景區旁邊有一條極具民族特色的老街,居住的都是當地居民、民族老鄉,很多庭院都是家門大開。我們饒有興致的走了進去 ……(未完,全文共2126字,當前僅顯示1352字,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。
收藏《援疆感悟》)